400 110 1177
部分案例 最新动态 时事热点 老有所为 老有所乐 政策法规 视频资讯 老将出马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服务中心 > 信息资讯 >老有所乐 >退休老人对椰雕手艺的坚持

退休老人对椰雕手艺的坚持

来源:    类别:老有所乐    浏览量:...    更新日期:2015-12-12
导读:68岁的张型富是从海口市椰雕工艺厂退休的,对于张型富而言,即便已经从厂里退休,却仍没有改变每天早起制作椰雕的习惯。

  自2012年海南省创业大赛正式启动以来,社会关注度一直提升,报名参加创业大赛社会组的张型富也渐渐为人所知。“很多人都很关心我,他们说希望我能把椰雕这项技艺继续传下去,”在12月6日的采访过程中,这是张型富对记者说过最多的话。

 

  张型富是从海口市椰雕工艺厂退休的。尽管已退休,张型富还在继续雕刻他尚未完成的椰雕。对于张型富而言,即便已经从厂里退休,却仍没有改变每天早起制作椰雕的习惯。有一天,这个年近7旬的老人从朋友那听说,海南要举办创业大赛,他突然觉得椰雕不应仅仅是一个人的坚持,而应是一种传承的技艺。

 

  工厂学艺:少年梦想的苏醒

 

  张型富,年68,1958年通过招考进入海口市工艺厂学习造模、浮雕、沉雕和贝壳镶嵌技艺。在他的心里,正式进入工厂学艺的那一天就像少年梦想的苏醒,“那一天,我知道自己一定会在雕刻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永不改变。”

 

  在没有进入工艺厂以前,年少的张型富对艺术就有着不一般的迷恋,除了平日画画小草,描描小花,兴起时他还会将一些花样刻在印章上,做成自己的私人印章。

 

  1958年的秋天,张型富私下刻的精美印章被海口市工艺厂的雕刻大师林世先发现,立即就叫他参加当年的招考。“我当时还不太清楚椰雕是怎么个情况,一听与艺术有关,我想都没想就去参加考试了。”

 

  在工艺厂当学徒的三年里,张型富先后跟随三位椰雕师傅林世先、高毓生、陈益金学习,常常一雕刻就是一整天。在张型富的回忆里,为了雕刻不吃饭不睡觉是常有的事。先天的艺术敏感性,加上后天的勤奋努力,张型富的雕刻技艺慢慢在厂里出了名堂。

 

  椰雕路上:手中生出传奇

 

  当学徒三年即出师的张型富,可证明其成绩的毫无疑问是他手中的椰雕作品。张型富的一位师傅林曾这么评价他,“人老实,性格沉稳,擅长各种雕刻技巧,每一件手中刻出的椰雕均属上品。”

 

  从1961年开始,张型富在厂里负责陈列品、展览品的雕刻工作,参与了送国内外展销会博览会展出的大部分产品的设计制作工作。精益求精、传统与创新并重是对其作品最精准的概括。

 

  在所有的作品中,令这位老人最心仪的莫过于《椰树传说》和《天涯欢歌》。这两件椰雕嵌贝花瓶是1999年澳门回归时,海南向澳门特区馈赠的纪念品。据了解,这对花瓶最大直径为0.8米,每只重80公斤,瓶体与镂空荷花底座高1.999米,由5200个色泽相同的椰子壳加工而成,其中嵌有我国南海产的280公斤夜光螺。此外,花瓶图案上还刻有32000朵桂花、6万粒沙子,难度已达最高级。

 

  张型富告诉记者,虽然这两个花瓶由30名工匠共同制作,但也花了长达一年的时间,堪称海南椰雕史上的奇迹,是椰雕中艺术瑰宝。“我那时每天都工作到好晚,因为瓶身高,我几乎是一直站着工作,”张型富说,“毕竟是自己喜欢的事,不管多累,看到它成型我就非常开心。”

 

  梦不止息:有人肯学我就肯教

 

  就如曾经受教于椰雕巨匠一样,张型富也在用他的技艺传授给每一个弟子。1984年至今,他先后在三亚、琼海、文昌、定安、海口等地当师傅教学徒。据介绍,张型富的弟子近50余人,其中大部分传承了其椰雕技艺,但也有一些不再从事椰雕这项工作。

 

  海南椰雕作为一项古老的技艺,除了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谋生手段,还蕴含着海南岛这个地理单元独特的人文气息,隐含着一个民族活生生的情感与智慧。

 

  近年来,椰雕市场中的椰雕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朴拙魅力,被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椰雕甚至开始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面对着海南椰雕技艺的日益没落,年迈的张型富一天天担心起来。张型富告诉记者,自己制作了椰雕一辈子,他深感这项技艺的珍贵,他不愿也不能看到它灭绝。

 

  “只要我还活着,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张型富说。

分享到:
更多 ->
 
 
18.227.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