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110 1177
部分案例 最新动态 时事热点 老有所为 老有所乐 政策法规 视频资讯 老将出马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服务中心 > 信息资讯 >时事热点 >唐山七旬老人为圆父遗愿来河南谢地震中救命恩人

唐山七旬老人为圆父遗愿来河南谢地震中救命恩人

来源:大河网(郑州)    类别:时事热点    浏览量:...    更新日期:2016-07-28
导读:今天是201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每一个经历过那场地震的幸存者,都有一种深埋心底不愿吐露的痛。40年前,在唐山坍塌的房屋废墟中,我们悲痛着、期待着;如今,在全世界的目光中,唐山是一颗在破碎中重新聚合的明珠。

刘洁华(左)和舒振声(中)来到当年的红旗医院,向恩人何道正(右)赠送锦旗。

今天是201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每一个经历过那场地震的幸存者,都有一种深埋心底不愿吐露的痛。40年前,在唐山坍塌的房屋废墟中,我们悲痛着、期待着;如今,在全世界的目光中,唐山是一颗在破碎中重新聚合的明珠。

40年前,全国的爱心涌向唐山,河南人也为支援救助无私地付出人力和物力。连续多日,大河报记者辗转采访到多位当时参与救援的河南老乡以及感恩的唐山市民,共同回忆那段历史。

时间抚平记忆伤痕,居安还需防灾意识——7月28日上午,河南省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新闻发布会在郑州召开,大河报记者提前介入,独家为您展示咱河南即将建成的“生命财产保护网”。

两个故事河南支援救助唐山伤员

据河南省地震局提供的史料记载,1976年唐山地震外送伤员的分布统计显示,河南省当时接收伤员共14329名,占唐山外转伤员总数的14%以上。

救灾齐上阵:女儿“红衣护士”,老娘“白衣厨师”

“妞,你晃床干啥,安生睡呗!”“娘,我没晃啊,你看,灯咋也开始晃了?”40年前的一段对话,今年82岁的老太太刘正华回想起来依然心有余悸——当时刘正华带着女儿住在郑州市建新街附近的平房内,凌晨近4点,一阵天摇地动惊醒了母女二人。“那动静带来的惊恐,我到现在也忘不了。”

当时信息闭塞,天亮后群众聚集在一起猜测着,并不知道巨大的天灾已降临河北。据刘老太女儿张芳回忆,当年她18岁,正在当时的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实习“红衣护士”。8月初,地震中的重伤员被陆续从唐山送至该院救治,其中多为骨科、泌尿外科、脑外科病号。“见到灾民的惨状,心疼得眼泪不停流。”

女儿在医院帮忙救治,刘正华便主动应承起后勤保障工作——做饭,近达医院,远送灾区。天气热,蒸馍不好放,就做烙馍。“烙馍能存放三天以上不变质,薄薄地摞在一起不占地方,最适合送往灾区。”

几天后,刘正华和几个同事一商量,给在河南医学院救治的伤员包了一大盆饺子,用小车推去,让伤员们尝尝河南手艺。“都是北方人,爱吃面食,我们就凑钱想办法让他们吃好点,早点康复。”

为圆父遗愿:唐山七旬老人来河南谢恩人

“ 张栋拿饭(范景联)盒(何道正)来盛粥(茹呈舟) ,当时父亲为了记住4个恩人的名字,特意编了这样一句话。”前天,大河报记者辗转联系到今年已76岁的唐山市民舒振声。据他介绍,其父舒长波在唐山大地震中颈椎被砸骨折,当年8月初被送到新乡市红旗区人民医院进行救治。当时正在红旗区“721工人大学”上学的何道正、张栋、茹呈舟、范景联被抽调到红旗医院帮助护理唐山大地震受伤者。

舒长波当时59岁,颈椎骨折,做过手术后戴着颈托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特别护理。何道正等4人轮番值班,为舒长波洗衣服、擦身体等。

1987年,舒长波去世,临终前一再叮嘱儿女不要忘记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河南恩情。

多年后,舒振声终于联系到与父亲当年一起住院的病友刘洁华等人,商议后由舒振声和刘洁华作为代表前往新乡当面向恩人致谢。“我们来河南看望当年的恩人,看看红旗医院的医护人员,当面感谢河南人民当初为唐山做的贡献。”今年7月12日,76岁的舒振声与64岁的刘洁华带上他们制作的锦旗来到新乡表达谢意。

何道正表示,40年前我们做了应该做的一点事,唐山的朋友却念念不忘。“祝福唐山更美好。”

一个医疗队

整理行装100多人赶赴灾区

40年前,河南民众第一时间支援救助,40年后,他们拥有的是光荣和骄傲。唐山受灾面前,我们看到的是河南人民一贯的淳朴、无私和不事张扬。

也许,任何文字的述说都会变得苍白,因为那段历史贮存的是永不褪色的坚强记忆。

唐山大地震时,我省曾派出医疗队赶赴唐山抗震救灾。连续多日,大河报记者经多方联系,找到了当年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今为郑州大学一附院)的几名医疗队员,他们向记者回忆了40年前在唐山救助的情况。

地震发生后,24岁的董豫生接到命令后,24小时内整理行装,带领100多人医疗队赶赴距唐山仅40公里的河北滦县,开始抗震救灾。医疗队共分4个分队,在滦县师范学校自搭帐篷,包括外科、骨科、麻醉科等专业的医护人员开始了紧张急救。

“那时候条件较为艰苦,手术器械、药品都缺。”今年64岁的董豫生回忆道,当时骨折病人很多,夹板根本不够用,医生就借用“柳枝接骨法”的思路,用柳枝等树枝对骨折病人进行固定。

现已退休的陈明望当年23岁,回想当年的火线急救,他感慨人定胜天——唐山大地震发生在凌晨3点多,人们膀胱处于充盈状态,所以膀胱破裂、尿道断裂的病人很多,当时没有尿路探针,医生们就折一段柳枝,剥皮后用酒精灯加热加弯做成探针。

遥想当年,两位英雄感慨不已:“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人,还是历史的参与者。人经过这样的大灾难,思想会净化很多。那时候每个队员都发了一个 河南医疗队 的小胸牌,还有一枚 人定胜天 纪念章,现在我还收藏着,这四个字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坚守的信念。”

一次会议

时间抚平记忆伤痕居安还需防灾意识

河南省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成后,我省可实现震后5~10秒钟发布预警信息,1~2分钟内报出地震基本参数,2~5分钟内速报出地震烈度。

据河南省地震局地震应急技术中心副主任管志光介绍,河南地处华北板块南端,省内分布着太行山前断裂带、聊兰断裂带、华北断块南缘断裂带、秦岭北麓(东段)等一系列活动构造带,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构造背景。河南境内的地震多属于构造地震,具有小震多、震源浅、烈度高、破坏性大的特点。

“河南的地震监测工作历史悠久。”管志光称,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监测地震方位的仪器——侯风地动仪,安放在洛阳灵台,开了人类观测地震的先河。

根据省政府的部署,我省正在推进一县一台建设,基本实现每个县(市)至少有一个地震监测台的目标,形成覆盖全省的测震、前兆、强震动和烈度速报综合监测台网。

今天上午,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河南省地震局将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河南省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

“我省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作为国家项目的一部分,于去年11月份正式启动,项目建设期预计5年,于2020年左右建成。”据河南省地震局副局长王士华介绍,根据国家规划,该项目计划在河南省建设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502个,主要由台站观测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紧急地震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与保障系统五大部分组成。

据了解,该项目建成后,我省可实现震后5~10秒钟发布预警信息,实现地震后1~2分钟内报出地震基本参数,2~5分钟内速报出地震烈度。“这将显著增加我省地震监测台网密度,形成覆盖全省所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能力,为政府地震应急决策提供依据,城市供水和供电系统、水库大坝、大型变电站及输油输气管线、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根据预警信息启动相应的制动、关闭等处置系统,减轻直接地震灾害及次生灾害损失。”

分享到:
更多 ->
 
 
3.141.45.90